时光荏苒,转眼间我已在体育行业深耕三年。从初入职场时的青涩懵懂,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,这段 journey 充满了挑战与成长。作为一名体育人,我始终坚信“热爱是最大的驱动力”,而这三年的沉淀,更让我读懂了体育精神的内核——坚持、协作与传承。

大学毕业后,我曾面临诸多选择:互联网公司的高薪诱惑、金融行业的稳定前景……但内心深处对运动的热爱,最终让我坚定地踏入了体育行业。记得面试时,HR问我:“你为什么想做体育?”我回答:“因为我相信体育能改变一个人,就像它改变了我。”这句话至今仍是我前行的动力。
图注:2020年入职第一天,站在公司楼下,满心期待开启体育职业生涯
初入岗位时,我负责赛事策划助理的工作。本以为学校学过的《体育营销》《赛事管理》能派上用场,却没想到现实远比课本复杂。第一次独立策划小型路跑活动时,我忽略了天气预案,导致活动当天突降暴雨,参赛选手怨声载道。那次失败让我明白:理论是基础,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我开始主动向资深同事请教,记录每一个细节,甚至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往届成功案例,逐渐摸清了行业门道。
随着工作经验积累,我逐渐接触到大型赛事策划。去年负责一场城市马拉松时,我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交通、医疗、志愿者等多个部门,还要应对突发状况——比如某路段因施工临时封闭。那段时间,我每天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,报名参加了“体育赛事风险管理”线上课程,甚至向退役运动员请教赛道设计技巧。最终,这场马拉松不仅实现了零事故,还获得了“最佳赛事组织奖”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: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,而是不断打破舒适区的过程。
体育行业离不开团队合作。曾有一次,我与市场部同事因活动宣传方案产生分歧:我认为应侧重线下体验,对方主张线上流量优先。争执不下时,我们共同走访了参赛选手,收集了他们的真实需求——原来年轻人既想要线上的社交传播,也渴望线下的互动体验。于是我们调整方案,结合线上线下资源,最终活动参与人数超预期增长30%。这件事教会我:有效的沟通不是说服对方,而是找到共同目标。
三年来,我从一名助理成长为项目负责人,掌握了赛事全流程管理、品牌合作谈判、数据化运营等多项技能。去年考取了“体育经纪人资格证”,还发表了《体育赛事IP孵化策略》的行业论文。这些成果背后,是无数个加班熬夜修改方案的夜晚,是无数次为争取资源据理力争的时刻。但每当看到选手冲过终点线的笑容,听到客户说“你们的活动改变了我们的品牌形象”,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。
图注:2023年城市马拉松现场,选手们冲过终点线时的激动时刻
最让我感动的,是一位长期合作的客户发来的消息:“你们的团队不仅专业,更有温度。”原来在一次亲子运动会上,我们发现一位自闭症儿童因不适应环境哭闹,立刻安排专人陪伴并调整活动环节,最终让孩子开心参与。这种“以参与者为中心”的理念,让我们赢得了客户的信赖。而在团队内部,我也从“被照顾的新人”变成了“带教新人”的角色,看着徒弟们快速成长,我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。
当前,体育行业正朝着“数字化”“智能化”方向发展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,我正在学习短视频运营、大数据分析等技能,希望将传统体育活动与现代科技结合,打造更具影响力的IP。比如计划明年推出“云健身挑战赛”,通过线上直播+线下打卡的方式,让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。
除了做好本职工作,我还想通过公益行动传递体育精神。今年加入了“社区体育推广计划”,每周六带领居民开展瑜伽、篮球等免费课程;还在自媒体平台分享“运动小白变达人”的故事,希望能激励更多人迈出运动第一步。正如我常说的:“体育不仅是比赛,更是生活态度。”
三载春秋, Sports for life 已成为我的信仰。未来,我将继续以热爱为笔,以坚持为墨,书写更多属于体育人的精彩篇章。如果你也在体育路上奋斗,不妨记住:只要心中有光,脚下便有力量。
作者简介:张明,体育行业从业者,专注赛事策划与品牌运营,致力于推动全民运动普及。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“体育人的日常”,一起聊聊运动故事~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