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直观展示与情境互动,帮助幼儿识别跑步、跳跃、投掷、游泳等基础体育标志,理解“标志是运动的指令符号”这一概念,初步建立“标志与行为对应”的逻辑思维。

鼓励幼儿模仿标志对应的动作(如看到“跑步人形”标志即快走/慢跑),在游戏中提升肢体控制力与反应速度,锻炼大肌肉群发育。
以趣味化形式呈现体育标志,让幼儿感受运动的快乐;通过“遵守标志指令”的游戏规则,渗透集体活动中的秩序感与协作精神。
图1:教室内的“迷你运动场”布置,墙面张贴跑步、跳跃标志,地面贴有跑道线条
在班级“阅读角”增设“体育标志绘本区”,投放《身边的运动标志》《我会看标志》等图画书;在走廊设置“标志打卡墙”,鼓励幼儿用绘画形式记录自己发现的体育标志(如小区健身器材上的标识)。

教师:“小朋友们,森林里要举办‘动物运动会’啦!小兔子负责举着标志牌引导大家——看到这个‘跑步小人’,就要冲刺前进;看到‘跳远图案’,就要用力跃过小河。可是小兔子不认识所有标志,想请我们帮忙,你们愿意吗?”
(通过拟人化故事创设情境,快速抓住幼儿注意力,自然引出“体育标志”主题。)
游戏名称:《标志大冒险》
发放《家庭探索表》,请家长带孩子寻找小区、商场中的体育标志(如健身房标识、学校操场警示牌),并用照片或绘画记录,回园后开展“我找到的标志”分享会。
在建构区提供积木、标志模板,鼓励幼儿合作搭建“未来运动场”,并放置自制的体育标志(如用纸盒做成的“足球门”、用彩带围出的“跑道”)。
活动中需提前检查场地(如跑道是否有障碍物、沙包重量是否适合幼儿),提醒幼儿“不推挤、听指令”,尤其在进行跳跃、投掷类动作时,安排专人看护。
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,可降低动作难度(如将“立定跳远”改为“原地向上跳”);对于表现积极的幼儿,增加“标志创编”任务(如设计新的运动标志)。
通过角色扮演(如“我是标志设计师”)、音乐律动(如跟着标志节奏做操)等形式,让体育标志学习充满童趣,避免单纯“认标志”的枯燥感。
结语:本教案以“认知—实践—拓展”为线索,将体育标志学习融入游戏与生活,既契合《3 -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“健康领域”的目标,又通过多元互动激发幼儿的运动潜能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灵活调整策略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“玩中学、学中乐”,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启蒙价值。